西安科技大學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學校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學工學院采礦冶金科,1938年遷并于西北工學院礦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學,1958年從西安交通大學分出成立西安礦業學院,是當時隸屬原煤炭工業部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學校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劃轉陜西省。1999年更名為西安科技學院,2003年更名為西安科技大學。
學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實施高校、應急管理部與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陜西省國家“雙一流”培育高校,是我國西部重要的能源、安全領域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獲批A-,在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實現新突破。工程學、材料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農業科學等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先后榮獲“陜西省綠色學校”、 陜西省“平安校園”、陜西省教育系統“文明校園”、西安市“園林化單位”稱號。
學校有雁塔校區和臨潼校區,設有研究生院和21個學院(部)。擁有安全技術及工程國家重點學科,8個省級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涵蓋49個二級學科。擁有國家煤炭工業采礦工程重點實驗室、煤礦智能安全技術與裝備重點實驗室(省部級)、西部煤礦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6個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3個陜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現有20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2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1個省級特色專業,22個專業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評估);17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59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國家精品課程、1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62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精品課程),24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8個省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5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8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近年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3項。
學校現有8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專業學位博士點,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7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3個專業學位碩士點,60個本科專業,形成了以地礦、安全及其相關學科為特色,以工科為主體,工、理、文、管、法、經、藝、教、交叉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6萬人。
學校有教職工2300余人,專任教師1500余人,教授、副教授800余人,教師中具有博碩士學位者1400余人。其中院士1人,32人次獲國家級“專家學者”稱號,171人次獲省級“專家學者”稱號。有1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個陜西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學校還有一支由400余名專家、教授組成的高水平兼職教師隊伍,其中雙聘院士8人。
學校“十四五”以來,承擔科研項目6400余項,其中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370余項,科研經費合同總額已逾18億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605項,授權專利960余項。簽訂千萬元以上重大橫向項目7項,500萬元以上橫向項目30項,100萬元以上橫向項目230余項。科研項目總數、項目合同額和到款總經費穩步增長。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國際化辦學,與60多所國外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不斷發揮學科特色和優勢,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法國、伊朗及孟加拉等國家高校和企業開展科研合作,先后成立了“能源與安全中-伊(朗)聯合實驗室”等國際科研合作平臺,用高質量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學校擁有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省部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個,是國家留學基金委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入選高校,與美國、澳大利亞等高校聯合開設了“1+2+1中美人才培養計劃”等多個涉外辦學項目;積極主辦承辦“國際采礦巖層控制會議”“世界礦山通風大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學校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多層次開展面向中亞地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教育工作,現已招收和培養了本碩博學歷生及短期進修國際學生共400余人。
六十余年來,在教育部、應急管理部、原煤炭工業部、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幾代西科人頑強拼搏、艱苦創業,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緊密結合,為煤炭工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展望未來,西安科技大學將牢記“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校訓,秉承“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勵志圖存、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銳意改革、開拓創新,加快建設能源、安全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為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能源事業和應急管理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25年3月)